在焊接劳务工作中,焊接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焊接质量的优劣,而有效的质量控制则是确保焊接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保障。
焊接材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焊丝、焊条、焊剂等。对于不同的母材金属和焊接工艺,需要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以碳钢焊接为例,常用的焊条有 E43 系列和 E50 系列。E43 系列焊条适用于焊接强度等级较低的碳钢,如 Q235 等普通碳素结构钢;而 E50 系列焊条则用于焊接强度等级较高的碳钢,如 Q345 等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在选择焊条时,除了考虑母材的强度外,还需关注焊条的药皮类型。药皮的作用是稳定电弧、保护熔池、脱氧脱硫以及向焊缝添加合金元素等。例如,酸性焊条的药皮中含有较多的酸性氧化物,焊接工艺性好,电弧稳定,飞溅小,但焊缝的韧性和抗裂性相对较差;碱性焊条的药皮中含有较多的碱性氧化物,焊缝金属的含氢量低,韧性和抗裂性好,但焊接工艺性相对复杂,对焊接电流、电弧长度等参数的控制要求较高。
在焊接不锈钢时,焊丝的选择更为关键。根据不锈钢的类型,如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等,应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焊丝。奥氏体不锈钢常用的焊丝有 ER308、ER316 等。ER308 焊丝适用于焊接 18 - 8 型奥氏体不锈钢,如 304 不锈钢;ER316 焊丝则用于焊接含钼的奥氏体不锈钢,如 316 不锈钢。选择合适的焊丝可以保证焊缝金属与母材具有相近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防止焊接接头出现晶间腐蚀、热裂纹等缺陷。
焊剂主要用于埋弧焊等工艺。根据制造方法和化学成分,焊剂可分为熔炼焊剂和烧结焊剂。熔炼焊剂具有颗粒强度高、化学成分均匀等优点,但脱氧、脱硫能力相对较弱;烧结焊剂则可以通过调整配方来获得较好的脱氧、脱硫性能,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合金元素,对焊缝金属进行合金化处理。在选择焊剂时,要考虑与焊丝的匹配性以及母材的材质和焊接工艺要求。
在焊接材料的质量控制方面,首先要确保焊接材料的采购渠道正规、可靠。从有资质的供应商处采购焊接材料,并要求供应商提供质量证明文件,如质量合格证、检验报告等。在焊接材料入库前,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对于焊条,要检查焊条的外观,包括焊条的偏心度、药皮的完整性、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焊丝要检查其直径公差、表面质量、有无锈蚀等。焊剂要检查颗粒度、含水量等指标。例如,焊条的偏心度应符合相关标准,一般要求不超过一定的数值,否则会影响焊接电弧的稳定性和焊缝的成型质量。
在焊接材料的储存和保管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焊接材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内,避免受潮、生锈。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焊接材料要分类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对于受潮的焊接材料,如焊条,要进行烘干处理后才能使用。烘干温度和时间要根据焊条的种类和受潮程度确定,一般酸性焊条的烘干温度在 150℃ - 200℃之间,烘干时间 1 - 2 小时;碱性焊条的烘干温度在 350℃ - 400℃之间,烘干时间 1 - 2 小时。
在焊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规程使用焊接材料。控制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参数,确保焊接材料的熔化和填充均匀。同时,要注意焊接材料的消耗情况,及时补充,避免因焊接材料不足而影响焊接质量。焊接完成后,要对剩余的焊接材料进行妥善保管,防止其受到污染或损坏,以便下次使用。
总之,焊接劳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重视焊接材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焊接质量符合要求,确保焊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